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打造郑州一号旅游公路,奏响河南文旅新乐章
来源:本站 | 记者:崔治明(整理) | 发布时间: 2024-10-13 | 9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撰稿人:杨三平 系郑州市政协委员、民建郑州市委委员,供职于郑州市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郑州一号文旅公路连通黄河文化旅游带、环嵩山文化旅游带和中心城区休闲旅游核心,重点是依托干线公路,优化、提升串通“两带一心”的“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郑州一号文旅公路建设,是打造“交通引领、旅游主导、产业融合、文化赋能”的交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标志工程,是郑州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基础性工作,利在当代,功在永远。


一、背景情况


郑州区域地处中原,黄河、淮河、洛河、颍河等大河汇稽,气候环境温暖潮湿,成为推动各种文化交汇、激荡和整合的摇篮,是黄河文化、嵩山文化、黄帝文化、伏羲文化核心传承地,历史文化内涵博大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多彩,华夏文明一脉相承、连绵不断。


黄河文化旅游带,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3处。A级旅游景区12处,形成了以双槐树遗址、石窟寺为代表的河洛文化片区,以虎牢关和楚河汉界为代表的军事文化片区,以荥泽古城文旅融合项目、古荥汉代冶铁遗址为代表的荥阳故城文化片区,以黄河国家博物馆、黄河天下文化综合体为代表的黄河文博片区,以戏剧幻城、电影小镇为代表的中牟文旅片区等重大片区。


环嵩山文化旅游带,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6处,A级旅游景区26处。形成了以新郑新密溱河、洧河流域形成的农业文明起源的黄帝文化展示区;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为代表的天地之中文化展示区;新密伏羲山、荥阳环翠峪构成的伏羲文化展示区。

中心城区休闲旅游核心,现有世界文化遗产26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8处,A级旅游景区13处。包括了商代王城遗址文化片区、荥泽古城片区、大运河文化片区、二砂文化创意园区等文化片区。


目前,郑州黄河文化旅游带、环嵩山文化旅游带和中心城区休闲旅游核心的旅游道路,特别是“最后一公里”,普遍存在路面技术状况差、路域环境脏乱、绿环景观不协调、道路文化不突出、旅游驿站短缺、相关服务设施落后等问题。


迫切需要对“两带一心”进行交通串联,高质量打造郑州一号文游公路,形成“可看、可听、可游、可达、可享”的“两带一心”文化交通旅游带。


二、几点建议


第一,提高认识,明确郑州一号文旅公路建设的目标任务。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交通运输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依托普通干线公路、农村公路、景区道路等各层次路网,规划建设一批串联主要旅游景区的旅游环线、主要旅游景区与各旅游景点之间的联络线。围绕少林寺、嵩阳书院、中岳庙、观星台等片区布局,建设嵩山文化绿道,串联沿线文旅资源,提升“天地之中”嵩山文化生态区品质;整合“根祖文化”品牌,系统梳理轩辕故里、黄帝宫等文化遗存和伏羲山、具茨山等自然人文景观,打造世界华人寻根问祖精品线路;以沿黄快速通道等干线公路为骨架,形成外与“快进”路网无缝衔接、内与重要景点紧密联系的“慢游”公路网络。


第二,以干线公路为主,建设快速通达路网。通过城际铁路+轨道快线方式,布局建设郑登洛城际铁路和轨道快线K2线,实现环嵩山文化带与郑州主城区、航空港区以及开封、洛阳的便捷联动,支撑郑汴洛文化旅游发展。以高速公路为主体,形成以“天地之中”片区为核心的高速公路“中心放射”格局。依托市域普通国省干线网,形成“四横九纵”快速通道格局,便捷联通黄河文化带和中心城区板块。在靠近旅游景区的轨道交通站点设置游客服务中心及公交场站,开通旅游公交串联站点与景区,连通“最后一公里”。


第三,以农村公路为辅,建设漫游休闲路网。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建设和改造,实施农村公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依托市域普通国省干线网,形成“L”双通道快速走廊,融合文化、旅游和美丽乡村元素,打造景观大道。根据文化遗址、旅游景区分布,结合登封旅游规划、森林绿道规划,构建“两带一心”旅游环线。


第四,加快公路旅游服务设施完善配套。重点完善高速公路沿路服务区的旅游服务设施,结合地方特色和旅游资源因地制宜增设票务、旅游信息等服务功能,设置房车车位、加气站和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设施。结合沿线旅游文化资源,在公路沿线增设观景台、汽车露营站、旅游服务站、旅游交通文化展示平台等特色设施,推进公路驿站、慢行设施、标识标牌建设,打造生态公路景观建设,融入自然环境。


第五,提升农村道路现代化水平。完善镇村段道路和旅游专用道改造,选择沥青混凝土路面,双向两车道、三级公路以上的标准。镇村公路方面在镇区、连续村庄的路段建议因地制宜增加专用非机动车道、路侧分隔带及人行道,并配套过街横道线。旅游专用道方面,选取景观条件好、旅游交通量较大路段,结合路侧条件及景观条件好的地段,可采用分离式慢行道,打造特色景观段落专用道。


第六,推进绿色道路、景观人文、服务设施融合发展。以自然要素为依托,打造三种类型绿道模式,串联城乡游憩、休闲等绿色开敞空间, 以游憩、健身为主,兼具市民绿色出行和生物迁徙等功能的廊道。推动具有本土化特点的自然景观与具有地域性特色的人文景观深度融合,打造多类型文化旅游景观建设。结合道路沿线旅游资源、乡镇社区及商业服务需求,因地制宜设置不同类型的服务设施,提高旅游公路的服务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