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济源示范区民营经济经营主体占比达97.8% 就业贡献率超90%
来源:本站 | 记者:李怡晓 | 发布时间: 2024-12-06 | 200 次浏览 | 分享到:
12月6日,记者从河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河南省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系列第五场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目前,济源示范区的民营经济,已成为济源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对GDP的贡献率达69.5%,固定资产投资的贡献率达87.8%,税收的贡献率达88.4%,就业的贡献率达90%以上。

济源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常务副市长赵山介绍,从企业数量规模看,民营经济经营主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民合作社)达11万户,占济源全部市场经营主体总量的97.8%。从主要产业划分看,一、二、三产业中,民营经济数量占比分别为99.5%、94.3%和98%,在居民服务、批发零售等行业中,达到了99%以上。从企业进出口看,自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已成为济源第一大外贸经营主体。今年前10个月,民营企业进出口达349.7亿元,同比增长88.2%,占济源进出口总值的九成以上。


“经过多年发展,济源已经形成了各类民营企业百舸争流、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的生动局面,为济源转型发展提供了强劲动能、奠定了坚实基础。”赵山介绍,2024年,济源金利金铅上榜中国企业500强,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3家民营企业进入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金利金铅、万洋冶炼、济源钢铁、金马能源、恒通化工5家民营企业入围河南省民营企业100强,产值超百亿的民营企业有5家(济源钢铁、金利金铅、万洋冶炼、富联科技、金马能源),产值超十亿的民营企业有16家,上市企业3家(清水源科技、金马能源、金源氢化),入围企业数量均居河南省前列。


同时,围绕河南省“7+28+N”产业链群,济源深入实施“332”千百亿产业集群培育工程,因地制宜打造8条重点产业链,推动传统产业延链升链、新兴产业补链强链、未来产业建链成链、循环经济闭链成环。其中,民营企业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推动了济源有色金属产业集群超千亿发展,推动了钢产品深加工和现代化工产业集群向千亿级迈进,推动了电子信息、纳米材料、食品饮料三大200亿级产业集群的聚链成势,推动了能源新能源、绿色环保两大100亿级产业集群的成长壮大。


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工作中,济源全面落实国家、省相关部署,狠抓四项工作落实落地:


一是以产业培育为“先”。近年来,济源落实省委关于优质企业梯度培育的工作要求,创新开展了“十百千”企业培育提升行动,加快推动超亿元、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企业,向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企业稳步迈进,进一步壮大民营经济体量。示范区党工委、管委会主要领导高位推动,建立帮助企业健康发展的工作机制;29位示范区领导包联82家企业,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企业轻装上阵、加快发展;组建19个服务团,深入民营企业、上门服务,在一线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引导民营企业实施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三大改造”,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了一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做优。今年以来,培育库企业营收增长面达45.1%,实现了政企同心同向、“双向奔赴”。


二是以科技创新为“要”。民营企业是科研创新的重要力量。济源紧盯民营企业,在创新平台建设、产学研用融合、核心技术突破、科技人才引育等方面的堵点痛点,加快搭建高水平创新平台,助推民营企业向“新”而行。截至目前,济源民营企业中,共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家,重点民营企业实现了市级以上研发机构全覆盖;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44%、居全省第2位;优克电子参与完成的科研项目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实现了历史性突破;3家企业获评省级水效“领跑者”名单,数量居全省第1位;高新技术企业16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66家,数量较2020年均实现了翻番,创新步伐不断加快。


三是以提升服务为“本”。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济源围绕民营企业发展全生命周期,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质效。比如建立了营商环境专班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营商环境中的难点堵点问题;在全省创新建立“码上服务”工作机制,实行政策措施“码上发布”、行政执法“码上监督”、问题诉求“码上反映”,进一步畅通了政企沟通渠道,让企业家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政策、沟通信息、反映问题。率先在全省推出开办企业“1100”模式(一网、一次,零费用、零跑腿),聚焦民营企业最为关切的土地、金融两个关键要素,通过容缺受理、并联审批、模拟审批等模式,实现“拿地即开工”“标准地+承诺制”“交房即办证”等,去年以来,为115个项目、统筹用地4700多亩,为2375家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需求200多亿,为项目建设提速,为企业发展增效。


四是以权益保护为“基”。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是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的根本保障。近年来,济源大力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全面推行柔性执法,每个季度开展自查检查,确保强制措施合法合理适用。今年以来,累计实施不予处罚案件1508件、从轻处罚案件191件、减轻处罚案件55件、不予实施行政强制案件92件,减免罚款480余万元。同时,济源快审快结涉企案件,市法院结案率达93.8%,严厉打击涉企犯罪,最大限度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护航企业平安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