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日的睢县凤城街道,阳光温柔地洒在果园里。66岁的曹传良站在这片五亩的果园中,望着李子树下悠然踱步的白鹅群,笑意不禁爬上眼角。这片果园,他已悉心守护了五年,曾是承载着他无限期待的“绿色希望”,而如今树下那600余只活蹦乱跳的大鹅,正将这份希望,真切地化为沉甸甸的“金色收获”。
2018年,曹传良亲手种下了这五亩李子树。看着果树一年年枝繁叶茂、开花挂果,他心中却在思索着如何进一步挖掘土地的潜力,“向土地要更多效益”。终于,在2024年,他大胆尝试,在林下试养大鹅,正式开启了“果树 + 家禽”的生态循环新模式。
“你瞧,这鹅能吃掉园里的杂草,光是除草剂的钱就省下不少;而且鹅粪还能肥沃土地,让果树长得愈发壮实。”老人一边说着,一边伸出粗糙的手掌,认真地算起账来:“鹅苗和饲料的成本,靠卖鹅蛋就能回本。这600多只成鹅,按每只120元的净利润来算,光是卖鹅这一项,就能增收7万多元。再加上李子亩产超过3000斤带来的收益,这五亩果园一年的总收入轻轻松松突破10万元,每亩的综合效益能达到2万元,是单纯种果树效益的3倍还多呢!”

走进这片果园,只见青脆的李子沉甸甸地缀满枝头,宛如一颗颗绿宝石。白鹅们则在树下欢快地追逐嬉戏,时而伸长脖子,悠然啄食着鲜嫩的草叶。“这林下养殖啊,不仅丝毫没影响果树的生长,反而还省了人工除草和施肥的麻烦。”曹传良兴致勃勃地介绍道,“这些鹅群每天的‘除草量’,差不多相当于3个劳力的工作量呢。而且它们的粪便经过发酵后,富含氮、磷、钾等多种元素,比起化肥,可是更能滋养果树。”这种“零排放、全循环”的模式,让这片果园俨然成为了生态农业的微型样板,焕发出勃勃生机。
曹传良尝到了林下养殖的甜头后,心中又有了新的目标。他打算成立种养殖合作社,联合村里的其他养殖大户,带着乡亲们一起踏上共同致富的道路。“我来给大家提供鹅苗和技术,大家只管安心养殖,等成鹅养大了,会有固定的收购商上门来收。”他又算起了一笔“共享经济账”:“一户农户要是利用2亩林地养上200只鹅,就能增收2.4万元,再加上果树的收益,每户平均每年增收能超过4万元呢!”
从最初的“单打独斗”,到如今的“抱团发展”,曹传良的林下经济实践,无疑是乡村振兴进程中“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动写照。这片“林上结果、林下养鹅”的立体果园,不仅实现了“一份土地、双重收益”的美好愿景,更探索出了一条“以短养长、以养促种”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随着越来越多像曹传良这样的“土专家”发挥带动作用,林下经济正逐渐成为激活乡村资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金钥匙”,让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绿色林地,真正成为了群众安居乐业的“幸福靠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