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跨界书法家史宝银:书法应像新闻一样“内容为王”
来源:正观新闻 | 记者:本站编辑 | 发布时间: 2025-07-08 | 138 次浏览 | 分享到:
工作室里,一位书法家铺开长长画案上的宣纸,提笔饱蘸浓墨,挥毫间,遒劲有力、清雅古朴的书法跃然纸上,署名盖章一气呵成,令人不由大为赞叹,这位书法家正是史宝银。


对我来说,展出这件事本身内心是没有很大触动的,但是能有这样的机会在国际舞台上为祖国对外弘扬传统优秀文化做出贡献,我认为是值得高兴和提倡的。截至目前,我精心创作的作品已经被美国、英国、韩国、泰国、希腊等诸多国外的收藏家收藏,这也是对我书法水平的肯定和褒奖。



正观新闻:您以“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题创作的书法作品《长征》捐赠给了中国收藏家协会,对此您有什么想说的?您如何看待过往的名与利?


史宝银: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感知时代记录时代是己任,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对现实与未来的深刻观照。本着纪念和平、爱好和平、展望未来的初心,我用篆书创作了毛主席的诗词《七律·长征》书法作品。捐赠给中国收藏家协会也是期望通过捐赠活动进一步弘扬纪念和平、爱好和平、展望未来的意义,同时也给自己作品找一个好的保管场所。 


史宝银书法作品:《七律·长征》


史宝银书法作品:《沁园春·雪》


提起名利就鄙视是一种较为狭隘的想法,我个人认为名利还是要追求的,主要是看个人对于名利如何善加利用,如果一个人无名无利,往往他的自身水平和价值也很难得到印证,也没有实现自身价值和造福社会的可能。相反如果你正确看待名利,那么名可以用来照拂社会,利可以救助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我常与朋友分享“入世、出世和济世”的观点,我认为人得时时入世努力拼搏,又得常常出世寻求超脱,得名得利之后不忘回报社会、帮助他人。 


史宝银书法作品:《水调歌头·游泳》


笔耕不辍,为克服惰性把画案搬到床头             

           

正观新闻:您怎样划分您的人生阶段?您怎样分配您的时间去平衡工作和书法?


史宝银:首先我的主业是一名新闻工作者,这是毋庸置疑的。我始终认为应该全力以赴把本职工作做好,书法只是我的爱好,是空闲之时修身养性的“余事”。在古代,文人们也多把书法当做自己修身养性的“余事”。 


从书法的角度来看我的人生阶段,首先是青少年时期的无规则练习,想起就练想不起就放的状态;其后是认真系统地学习书法的阶段,这也是我目前及未来会一直经历的人生阶段。如果要说另一个阶段(第三阶段)就是我将会在未来一直努力用笔墨语言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文化,我个人能力有限,但我会沿着这条道路一直走下去,使我有限的人生实现无限的价值。


我练习书法的时间主要是工作日的早晚两个时间点,节假日也会练。早上一般6点出头起床洗漱,6点半开始练习书法至7点半,晚上时间不定,所以早上的练习时间相对更加固定,一天保证自己一个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学习书法没有捷径可言,我认为在掌握基础的笔法之后,就是苦练,“功到自然成”。苦练书法最重要的还是要克服自身的惰性,人人都有惰性,如果有一天没有坚持练习,很容易后面就会慢慢放弃。为了克服惰性,我想了好几种办法,比如把练习书法的书桌移动到床前,这样早上我一睁眼、晚上一回家就能看到与书法相关的东西,自然会勤奋练习。为了督促自己,我早上也会在一两个微信好友群打卡,请群友们监督自己。 


 


谈创作理念与传播思想:以知识储备与娴熟技艺为核心表现心性                        


正观新闻:您曾提到过“文质相谐”的理念,你现在是如何贯彻这一思想并运用到书法当中的?


史宝银:“文质相谐”出自孔子《论语》中的一句话,其实是说要内外兼修。对书法家而言,“内外兼修”是书法艺术达到高深境界的必经之路,它指向的是书法家全面、立体的修养过程。“内修”与“外修”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修”要修心养性、砥砺品格、博学多闻、提升审美、涵养意境,努力成为一个有深度、有格调、有情怀的文化人。外修要苦练技法、精研传统、掌握规律、勇于实践、探索创新,努力练就一双能完美表达内心世界的“巧手”。内在的修养(心性、学养、审美)是根本,是驱动艺术表达的内在动力和灵魂。外在的技法(笔墨功夫)是工具,是将内在修养物化为艺术形式的手段。没有深厚的内功,技法再熟练也只是“匠气”;没有精熟的技法,再高的境界也无从表达,沦为“心有余而力不足”。书法家内外兼修的最终目标是通过笔墨这一独特载体,实现“人”与“艺”的完美统一,创作出既有深厚传统底蕴、精湛艺术表现力,又饱含时代精神和独特个人风貌的书法作品。  


号称天下第一、第二、第三行书的《兰亭集序》《祭侄文稿》《寒食帖》等都是技艺娴熟基础上的情感表达。所以,我一直主张“书以载道”“内容为王”的理念,强调书法家应在提升修养、精熟的技法的同时,应该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应投身到火热的生产生活之中,用心用情去感悟这个伟大的时代,用手中的笔去讴歌伟大的新时代,描绘人民群众幸福美满的生产生活画面,进而创作出承载时代精神和文化内涵的精美作品。如我创作《念奴娇·追思焦裕禄》《七律·长征》等书法作品,正是期望通过创作时代经典文本传递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如我为仓颉庙题写“知史阁”“会文堂”匾额,创作“人文始祖、造字圣人”书法作品,正是期望强化汉字文化根源的认同;如我制作“毛公鼎”“甲骨文”等专题视频,正是期望通过通俗化解读吸引大众关注金石文字,使学术性内容获得广泛传播,实践“内容需有效触达受众”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