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子在历史回响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来源:本站 | 记者:崔治明 | 发布时间: 2025-07-25 | 213 次浏览 | 分享到:
(通讯员:王家焜 、张志豪、高源)“这座坝是2005年老校友们用肩膀扛出来的,如今你们描红的不仅是石碑,更是跨越20年,以知识持续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印记。”2025年7月15日,水塝村党支部书记韩新平站在重新描红的“共青坝”石碑前,向实践队成员动情讲述这段跨越廿载的传承故事。

2005年水塝村“共青坝”1号坝体建成庆祝活动现场


河南省新县水塝村与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情缘始于2005年。当年7月,校地携手共建首座兼具蓄水灌溉功能的“共青坝”;2009年,第二座减水坝落成,这份情谊如涓涓细流,持续滋养着水塝村的发展。2025年恰逢水塝村首座“共青坝”落成20周年。二十年来,这座水利设施持续为当地的农田输送“解渴水”,成为滋养这片土地的“生命泉”。今年暑期,华北水利水电大学以“水利赋能乡村振兴,青春筑梦红色老区”为主题,组建了由水利工程、水文与水资源、艺术设计等多学科师生组成的“泽乡水韵,情系水塝”实践队,依托学科优势,深度融合当地生态、产业与红色文化资源,聚焦当地生态产业布局,以专业力量再次为老区振兴注入“华水动能”。

 

山水为卷,青春执笔绘振兴

初入水塝村,实践队成员便被这里的生态美景所打动:村前溪流潺潺,村后青山依依,豫南地区最丰富的古树资源在此绵延成林。据前期调研了解,勤劳的水塝人秉持生态保护理念,探索出“三堂精品课+五馆研学路+绿色农产品”的特色发展路径,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

 


香山湖管理区党委书记姜美胜与实践队员座谈


“近年来,香山湖管理区转变思路,抢抓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机遇,大力发展‘写生经济’和‘生态+研学’文旅产业,以文艺赋能乡村振兴。”香山湖管理区党委书记姜美胜在座谈会上介绍,水塝村拥有近3600株百年以上古树,被誉为“中原古树第一村”,毗邻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通过深度挖掘山水人文价值,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文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新活力,实现“山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美景变钱景”的华丽转身。实践队员纷纷表示,将利用好此次实践机会,扎实开展学习和调研,发挥专业所长助力文旅融合,用画笔与镜头记录乡村振兴故事,为水塝村的绿色生态产业发展贡献青春智慧。

 

实践赋能,精准助力提质升级

实践首日,队员们走进大别山古树博物馆——每一棵古树都是一本镌刻岁月与生态的“活教材”;踏入红二十五军后方医院展陈馆,触摸革命历史的滚烫温度;在蜜蜂博物馆中,感受“甜蜜事业”带来的生动自然课。


针对当地研学产业路线规划不够清晰的痛点,实践队精心绘制新版文旅地图,结合区域规划协助设计“红色历史+绿色生态+艺术写生”三位一体精品研学课程大纲,打造特色教学模块,助力研学教育产业提质升级。

 

 实践队员考察研学线


随后,实践队深入袁河古村落、袁家家风家训馆等地,挖掘历史文化底蕴。青石板路蜿蜒于错落有致的古建筑间,仿佛一条时光隧道;香山湖湿地公园湖水清澈、草木葱郁,成为老人休闲的好去处;“水塝印象”康养酒店则为乡村养老注入新活力。队员们用纸笔和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画面,为生态产业调研积累素材。


守正创新,青春力量注入发展动能

“过了这么些年,挡水坝照样顶用”,村里的老书记袁忠民说起“共青坝”,一脸掩不住的赞赏。实践队员为两座“共青坝”描红、清理淤泥,既向当年参与筑坝的二十余位老校友致敬,也以实际行动践行华水“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校训。现场不少村民表示,尽管十余年过去了,这两座挡水坝仍然在蓄水、灌溉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方便了村民们的日常生活,并为当地的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帮助,真正做到了“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在水塝村,振兴既要守护传统,更需创新思路。实践队的到来,为这片土地打开了发展新窗口。队员们依托正在制作的水塝村旅游网站,整合各类资源,计划通过线上平台吸引更多游客,为未来发展注入新活力。

 

科普惠民,知识传递温暖人心

在村广场,实践队为村民举办水利知识科普讲座。从用水安全到山洪预防,队员们以生动讲解和互动问答,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语言。“以前总担心雨季山洪,现在听了讲解,心里踏实多了!”一位老人笑着说。实践队制作的科普扇子更受青睐,扇面上印着易懂的水利知识,既实用又便民。集体活动后,实践队员携带自制的“水科普手册”迅速开展“知识入户”行动,将水利安全与节水理念送至村民家门口。村民反馈热烈,多位老人表示“手册里的顺口溜好记”,儿童则成为家庭节水“监督员”,分组入户宣传行动不仅提升村民用水安全能力,更以“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可持续的文明动力。

 

 

实践队员为村民举办“水利+”科普知识讲座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更在思路。实践队绘制的文旅地图、设计的旅游网站、完成的生态产业报告,如同灵动的画笔,为水塝村的“红色文化”“绿色生态”“水利特色”勾勒出更亮眼的展示窗口。青年们坚信,随着这些项目落地,会有更多年轻人返乡,用青春续写乡村振兴故事。“希望水塝村能成为青年的‘第二课堂’,在这里亲近自然、学习知识,更读懂乡村的过去与未来。”实践队员的话语,道出了青春与乡村双向奔赴的美好愿景。如今的水塝村,正以“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崭新姿态,大步迈向乡村振兴的未来。


此次实践,是学校水利特色专业优势与红色老区发展需求的一次深度耦合,是校地深厚情谊的延续与升华。华水学子以实际行动践行“情系水利、自强不息”的办学精神,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青春智慧为水塝村的振兴蓝图增添亮丽的水利色彩,生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