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乡市获嘉县,无论是清晨的乡村街巷、繁忙的政府办公区,还是机器轰鸣的企业车间,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笃定的身影——他时而蹲在田埂上,用方言为村民拆解法律条文;时而坐在会议室里
在新乡市获嘉县,无论是清晨的乡村街巷、繁忙的政府办公区,还是机器轰鸣的企业车间,总能看到一个步履匆匆却眼神笃定的身影——他时而蹲在田埂上,用方言为村民拆解法律条文;时而坐在会议室里,为政府决策梳理法律风险;时而穿梭在生产线旁,帮企业排查经营隐患。他就是获嘉县政协委员、河南博苑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执行主任张涛,一位在法治一线坚守了二十六年的“基层守护者”。

“案件于我们是工作日常,于当事人却是人生大事。”这句被张涛挂在嘴边的话,是他二十六年执业生涯的不变信条。刚入行时,为了弄明白一起农村土地纠纷,他顶着烈日跑遍了三个村的田间地头,翻遍了近十年的土地台账,最终用详实的证据和通俗的解读,帮村民守住了“饭碗田”。从那时起,“把法律讲到百姓心坎里”就成了他的目标。

担任村居法律顾问后,张涛的脚步更是遍布获嘉县的大小村落。他在每个村的公告栏上贴满自己的联系方式,手机24小时开机,哪怕是除夕夜,也会耐心接听村民的咨询电话;他坚持每月巡村两次,风雨无阻,包里总装着打印好的法律宣传册,从婚姻家庭里的“彩礼纠纷”,到土地流转中的“合同陷阱”,再到邻里间的“宅基地矛盾”,他总能用村民听得懂的话把道理讲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有一次,一位老人因土地确权问题急得睡不着觉,张涛听说后主动上门,不仅帮老人梳理了十几年前的分地证明,还多次跑到镇里的自然资源所对接流程。当确权证书送到老人手里时,老人攥着他的手哽咽道:“张律师,你不光懂法,还懂咱老百姓的难!”这样的认可,在张涛的职业生涯里还有很多,每一次都成了他继续扎根基层的动力。

“律师不只是一份谋生的职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是张涛常挂在嘴边的话,也是他践行“便民”服务的初心。为了打通法治服务的“最后一公里”,他在村里设立了“流动法律服务站”,把办公桌搬到了村民家门口;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他就带着文书上门办理委托手续;对于经济困难的群众,他主动提供公益法律援助,这些年累计帮困难家庭维权二十余起,挽回经济损失超百万元。
身兼政协委员与律师双重身份,张涛始终把“为民履职”刻在心间。除了本职工作,张涛也从未忘记回馈社会,始终在公益之路上坚定前行。多年来,他默默资助贫困学生,为他们点亮知识的灯塔;定期向敬老院捐赠物资,为老人们送去温暖与关怀;还积极投身社区志愿服务,活跃在各个需要帮助的角落,疫情期间更是主动请缨,坚守一线卡点,协助核酸检测、物资配送,用实际行动为抗疫贡献力量。面对旁人“这么拼图啥”的疑问,他总是笑着回应:“我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知道百姓需要啥。作为律师,得守住公平正义;作为政协委员,更得把群众的呼声带到‘两会’上。”
如今,二十六载过去,张涛的鬓角添了几丝白发,但眼里的光依旧明亮。“只要百姓还需要我,我就会一直守在这里。”展望未来,他计划再培养一批年轻的村居法律顾问,把自己的经验传下去;同时继续带着“民情笔记本”走村入户,把群众的“急难愁盼”变成更有温度的政协提案。这位扎根基层的法律人,正以自己的坚守与担当,在获嘉这片土地上,续写着“有情怀、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答卷,为基层法治建设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基层实践,注入源源不断的“微光力量”。(通讯员:孙梦楠 张珂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