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历史最悠久的中文财经杂志
   
ECONOMIC HERALD
23年河南省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44.5万人
来源:本站 | 记者:张坡、璐一 | 发布时间: 2024-02-29 | 250 次浏览 | 分享到:
2月28日,河南省“实事惠民生 聚力谋出彩”系列第八场新闻发布会,介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情况专场发布会在郑州举行。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党组成员、副厅长、一级巡视员李甄,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杨新生,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刘晓文,郑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素梅,开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二级巡视员薛兆武,洛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买允建出席会议,并进行答记者问。


记者从从河南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3年,河南省全年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28.7万人次,新增技能人才(取证)328.9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取证)124.8万人,分别完成年度目标任务的142.9%、164.4%、155.9%。截至2023年底,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1744.5万人;高技能人才(取证)总量达516.8万人,较上年增长1.9个百分点。

 

在去年8月,我省成功获得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三届职业技能大赛承办权,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工作的充分肯定,标志着河南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工作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人人持证、技能河南”推进力度持续加强

 

2023年,省委、省政府持续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取证”作为全省重点民生实事,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实行政府目标考核管理。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对2035年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作出系统安排。省人社厅出台《人力资源开发利用三年行动方案》和支持优秀青年专技人才、技能人才、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体系,“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推进力度持续加强。

 

培训链与产业链深度耦合

 

紧盯7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重点产业链岗位需求,全面推行“岗位+培训+就业”“用工企业+培训机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培训模式,扎实开展先进制造业技能根基工程、现代服务业、高素质农民等培训专项,加大产业发展急需紧缺中高级技能人才订单式、定岗式、定向式培训,从源头提升优化劳动力供给质量和结构。

 

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发展共谋、群链共建、利益共享的共同体加快形成。大力发展新时代技工教育,以“名校名师名专业”为抓手,调整建设布局、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师资,强化“数字河南”“智造河南”技能人才供给,全省96所技工院校年招生达12.4万人,招生规模连续15年居全国第三位。

 

持续提升基础能力

 

着眼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需求,积极构建全产业、多层次、广覆盖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网络。

 

去年一年来,争取国家资金2600多万元,建设5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5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财政投入2.5亿元,新建重点产业急需紧缺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等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171个。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53个、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69个,省级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项目1232个。以国家级基地为引领、省级项目为主体、覆盖所有县域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基本建成并持续巩固优化。


持续提升评价质效 


河南省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若干措施》《河南省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管理办法》,进一步贯通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职业发展通道。

 

强化评价机构备案源头审核把关和属地监管,扎实做好职业技能培训和评价专项整治,建立动态退出机制,全省4128家用人单位评价机构、512家院校类评价机构、589家社会评价机构,开展了2.8万批次职业技能等级评价,259.6万人次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评价的精准度和等级层次稳步提高,先进制造业、智能机器人操作维护分别取证17.6万本、1.2万本,为新产业新技术发展储备了较为丰富的技能人才;全年新增高技能人才占新增技能人才的37.9%,较去年同期提升3个百分点。

 

持续强化竞赛引领

 

2023年,河南省举办国家级行业职业技能竞赛河南省选拔赛3项,省级竞赛69项,共涉及269个职业(工种),参赛人数超过1.1万人,市级竞赛和企业岗位练兵、院校技术比武等竞赛活动蓬勃开展。

 

另外,社会各界关心的第三届全国技能大赛各项筹办工作正有序有力推进,技能竞赛宣传等活动同步开展,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社会氛围日益深厚。

 

多措并举促进就业增收

 

河南省注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落实《技能人才薪酬分配指引》,引导企业建立技能导向的激励机制,完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报酬保障机制,全面推行“新八级工”制度,鼓励用人单位建立与技能等级相匹配的岗位薪酬制度,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

 

拓展技能人才与专技人才互通互认领域,加大高技能人才表彰激励,千方百计提高技能人才工资性收入。如今,不少企业已将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增长的重要依据,拥有一技之长不仅找工作更容易,而且收入水平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