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篆法醇古:笔墨间的传统根基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史宝银先生在篆法处理上展现出独特的艺术智慧。他既保持了小篆线条的匀净圆润,又融入大篆的朴茂自然,使得作品在严整中不失生动,在规范中富有变化。杨杰主席在交流中特别赞赏了史宝银对秦汉篆书精髓的把握:“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篆书不是僵硬的古董,而是活着的传统,有着蓬勃的生命力。”
史宝银书法小品展的另一个亮点,是作品内容选择的精心与深邃。展览作品中,既有重要讲话金句摘录,也有在各个场合中讲话用典,展现出作者深厚的政治高度和文化修养。李强院长在观赏《⽂艺是国⺠精神所发的⽕光,同时也是引导国⺠精神的前途的灯火》系列作品时评价道:“宝银的书法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展示,更是文化情怀的抒发。他将对中原文化、黄河文明的理解融入创作,使得作品具有了超越形式的文化内涵。”

在《盛世修文》这件作品中,史宝银以遒劲的篆书写出祖国太平盛世的雄浑气势,笔墨与内容相得益彰,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张力。而在《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他又以细腻的笔触表达对世间万物都有其⽣存发展的不同规律和具体的特性,但却都知道应该保住⾃⼰的根本。展现出河南书家对本土文化的深厚情感。这种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使得他的书法作品不仅具有视觉美感,更富有文化感染力。
史宝银先生的篆书创作最令人称道的,是他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个人风格。他在保持篆书基本特征的同时,大胆融入行草书的笔意,创造出一种既古朴厚重又流畅灵动的艺术语言。周俊杰老师特别指出:“宝银的创新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对传统的深化与发展。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篆书艺术现代转型的深刻思考。”

在笔法上,史宝银善于运用轻重、疾徐的变化,使线条产生丰富的节奏感;在结体上,他在保持篆书对称均衡的基础上,适当加入欹侧变化,增强作品的动势;在章法上,他注重虚实相生、疏密有致,营造出独特的空间美感。杨杰主席认为:“史宝银的篆书创作,为当代篆书的发展提供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既尊重传统又不拘泥传统,既有古意又有新声。”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史宝银的篆书风格与裂变釉陶瓷的纹理形成了一种奇妙呼应——篆书的古朴厚重与裂变釉的自然天成相得益彰,篆书的秩序美感与裂变釉的随机变化相映成趣。这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对话与共鸣,使得此次展览具有了超越单一艺术门类的文化意义。
大家评述:书法界的共同认可

杨杰主席从文化传承的角度评价道:“史宝银不仅是一位新闻工作者,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他的创作始终扎根中原文化沃土,从黄河文明、商都文化中汲取营养,这使得他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地域特色和文化辨识度。”

在黄岗庙非遗小镇这个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文化空间里,史宝银的篆书艺术与郑州官窑陶瓷相映生辉,共同构筑了一道靓丽的文化风景线。这道风景,不仅美在当下,更将照亮未来。相信在史宝银等优秀书家的共同努力下,河南书法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繁荣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本文作者:老家河南书画研究院李水明院长)
电话:(0371)58553678
传真:(0371)58553678
手机:13101710000
邮箱:465339995@qq.com
地址: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城北路9号
总社地址:香港九龙观塘观塘道332号6楼
总社电话:(852)25738217
传真:(852)28345645
电邮:head@eiahk.com
总社编辑部电话:(852)25738217
传真:(852)28388304
电邮:edit@jdonline.com.hk / xgjjdb@vip.163.com
Copyright © 2024 香港经济导报河南频道-河南 版权所有 All Rrghts Reserved ICP备:豫ICP备20018441号-1